《最后一头战象》课文教学策略探究:小学与中学的差异

《最终一头战象》课文教学策略探究:小学与中学的差异

不同学段同一课文的奇妙碰撞

“同一篇课文,小学中学老师都来上”——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!最近在平潭的一场教研活动中,城关小学的陈立建老师和城关中学的曾立群老师就用《最终一头战象》这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,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精妙的教学”同课异构”。你能想象吗?同一个故事,在不同学段的老师手中,竟然能呈现出如此不同的教学风貌!

《最终一头战象》作为一篇感人至深的动物题材课文,讲述了战象嘎羧在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,最终选择回到象冢安详离世的故事。这篇课文情感丰富,细节描写生动,为不同学段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。这次教研活动正是抓住了这个特点,让我们看到了小学和初中老师怎样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,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和教学设计。

小学课堂:直观感性的情感体验

在小学陈立建老师的课堂上,《最终一头战象》的教学显得更直观感性。这位老师采用了”退位教学法”,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。他更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,通过嘎羧的行为、神态描写,让学生体会这头战象的内心全球。

“你们觉得嘎羧为什么一定要回到象冢呢?”这样的难题在小学课堂上频繁出现。陈老师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,而是给予学生充分思索和表达的时刻。通过角色扮演、情境朗读等活动,小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象嘎羧的孤独、尊严和对同伴的思念。这种”一课一得”的教学方式,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,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天然而然地提升语文能力。

中学课堂:理性分析写作技巧

到了中学曾立群老师的课堂上,《最终一头战象》的教学风格立马变得抽象理性起来。曾老师不再满足于学生对故事务节和情感的领会,而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谋篇布局。

“作者为什么要在这个段落插入这段环境描写?””嘎羧的哪些行为细节最能打动人?为什么?”曾老师抛出的难题直指文本的写作秘妙。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,开始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、表现手法和深层含义。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文本分析力,为更高层次的语文进修打下了基础。

教学衔接的思索与启示

平潭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许新江在评课环节提出的三个难题——”什么是阅读”、”什么是阅读教学”、”开展阅读教学的多少策略”,恰好点明了这次教研活动的核心价格。《最终一头战象》这篇课文在不同学段的不同教法,反映了语文教学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渐进经过。

那么,怎样在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之间实现”无痕对接”呢?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时既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,又要有长远的语文能力培养规划。对于《最终一头战象》这样的经典课文,小学阶段可以侧重情感体验和基本领会,中学阶段则可以深入分析写作技巧和想法内涵,形成螺旋上升的进修路径。

这次教研活动虽然只是开始,但它为我们思索语文教学的连贯性提供了宝贵案例。《最终一头战象》课文的教学操作告诉我们,好的语文教学应该像这篇课文中的战象嘎羧一样,既有感人的温度,又有想法的深度,最终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。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