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时间午时三刻 古代时间午时七刻怎么说 古代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

古代时刻午时七刻的表述方式 ?

古代,大众对于时刻的计量方式与我们现代有所不同,他们使用的是时辰制,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,在这些时辰中,午时指的是从正午到未时之间的时刻段,大约是现在的11点到13点,而午时七刻,则是指午时这个时刻段中的第七个刻,也就是大约下午12点35分。

代时刻午时七刻的表述方式多种多样,下面内容是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:

  1. 正七刻:这种说法直接指明了时刻是在午时正刻之后的第七个刻。

  2. 初七刻:这里的“初”字,意味着刚刚过了某个时刻点,即午时刚刚开始后的第七个刻。

  3. 末七刻:与“初”相对,“末”字表示时刻即将结束,即午时即将结束前的第七个刻。

  4. 申七刻:这种说法使用了地支纪时法,申”为地支其中一个,表示时刻在午时之后。

  5. 正七刻半:在古代,大众还习性于用“半”来表示时刻的中间点,这里的“半”指的是午时正刻后的第七个刻的中间时刻。

  6. 申初七刻:这种说法结合了地支纪时法和“初”字,表示时刻在午时申刻刚刚开始后的第七个刻。

  7. 申末七刻:与“初”相对,“末”字表示时刻即将结束,即午时申刻即将结束前的第七个刻。

些表述方式虽然繁复,但在古代却非常普遍,虽然我们已经习性了现代的24小时制,但这些古代时刻的表述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格和文化意义。?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