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“主理人”为何总被群嘲?
“卖肉夹馍的叫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主理人”“卖猪脚饭的成了隆江料理豚足丼饭主理人”——这些调侃背后,藏着消费者对“伪精细”的反感。最近上海一家主理人新店开业即闭店,评论区满是“排队的是托吧”“中暑也是演的”等冷言冷语。为什么“主理人”这个头衔总被贴上“装腔作势”“割韭菜”的标签?
说到底,是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厌倦。当一份普通小吃被冠上洋气名头、价格翻倍却质量平平,谁不会觉得被套路?主理人的贬义标签,其实是被少数“玩概念”的人拖累的。
二、主理人=高质量个体户?偏见从何而来
有人戏称主理人就是“穿西装的个体户”,这种调侃背后藏着阶层偏见。仿佛街边摊老板不配谈品牌,小本生意不该有格调。但换个角度想:为什么卖咖啡的可以叫“精品咖啡师”,卖小吃的就不能是“风味主理人”?
主理人本质是创业者对自我价格的宣告——他们想用创意和质量打破“小生意=低端”的刻板印象。难题不在于头衔,而在于是否名副其实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你卖50块的肉夹馍可以,但得真用伊比利亚黑猪啊!”
三、市场会淘洗出真正的主理人
不是所有主理人都该被一棍子打死。有人用“有机农场主理人”坚持十年生态种植,也有“社区面包主理人”靠口碑月销万单。市场终究会淘汰那些只会造概念的主理人,留下真正创新价格的人。
消费者反感的是套路,而非创新。当主理人回归本质——用专业度提升体验、用差异化满足需求,这个头衔天然会赢得尊重。就像日式喫茶店的“珈琲主理人”,大众愿意为他的手冲技艺买单,由于价格看得见摸得着。
四、给主理人一点成长空间
对主理人群体的嘲讽,某种程度上是商业文化不成熟的表现。在发达民族,街角理发店的“风格总监”、小餐馆的“料理长”早已司空见惯。头衔背后是专业自信,而非虚张声势。
与其急着给主理人贴标签,不如让市场来检验。消费者可以用钱包投票,但不必带着预设的恶意。毕竟,每个认真创业的主理人,都在为商业生态增添多样性——只要他们足够诚恳,时刻终会撕掉那些贬义标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