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酸铜是什么颜色? 碳酸铜溶液颜色
碳酸铜的颜色存在学说与实际的差异,具体需根据其形态和存在环境区分:
1. 学说上的纯净碳酸铜
- 颜色描述:根据实验推测,纯净的碳酸铜(CuCO?)应为灰色固体,但在常规条件下难以稳定存在,极易发生水解反应。
- 未成功制备:目前实验室尚未制得纯净的碳酸铜,仅合成出其配合物(如与*形成的Cu(en)?CO?·2H?O)。
2. 实际存在的碱式碳酸铜
由于碳酸铜极不稳定,遇水会立即双水解,生成碱式碳酸铜(Cu?(OH)?CO?)和氢氧化铜(Cu(OH)?)*。碱式碳酸铜的颜色根据组成不同而变化:
- 孔雀绿色:天然矿物孔雀石即为碱式碳酸铜的典型代表,呈现鲜艳的孔雀绿色;
- 蓝绿色或翠绿色:人工合成的碱式碳酸铜常表现为蓝绿色粉末状固体,或翠绿色铜锈(如铜器表面形成的铜绿);
- 天蓝色结晶:特定比例(如2:1型)的碱式碳酸铜可能形成天蓝色粉状结晶。
3. 溶液中的颜色
- 水解产物显色:碳酸铜无法稳定存在于水溶液中,其水解产物碱式碳酸铜和氢氧化铜混合后,溶液可能呈现蓝色或蓝绿色;
- 铜离子显色:若溶液中存在游离的Cu2?,则会呈现蓝色(如*溶液)。
4. 其他影响影响
- 温度与分解:加热至200℃以上时,碱式碳酸铜分解为黑色氧化铜(CuO),并释放CO?和水;
- 酸碱环境:在酸性溶液中,碱式碳酸铜溶解生成蓝色铜盐(如硫酸铜);在强碱性条件下则生成褐色氧化铜。
- 实验室常见情形:实际接触到的“碳酸铜”多为蓝绿色粉末或翠绿色铜锈,本质是碱式碳酸铜;
- 教学与教材标注:化学教材中通常将碳酸铜的溶解度标注为“—”,因其无法稳定存在于水溶液。
如需进一步区分铜化合物的颜色,可参考铜盐的显色规律